最新消息
2022.03.26
大浪撲過來!衝浪正妹落海猛烈刺痛 上岸驚見手腕毀了
25歲正妹到宜蘭海邊衝浪,一陣大浪打過來,她一時失去平衡掉入海中,瞬間左手感到一陣刺痛,雖然人很快重回沖浪板,但上岸後發現左手腕大面積紅腫,陽光正妹原本不以為意,孰料,隔天左手腕除了紅腫以外,也長滿水泡且化膿,嚇得立即就醫,醫師診斷是遭海中水母螫傷,雖其傷口治療後癒合,卻因色素沉澱且留疤痕,令她掛心美美der肌膚恐毀掉。
台中一名25歲女子衝浪掉入海中遭水母螫傷,就醫時一片紅腫還起水泡。曾雪蒨攝
收治該名患者的茂盛醫院皮膚科主任鍾佩宜指著患者到院時患部照片,說正妹就醫時左手腕冒出一堆水泡,診斷是衝浪落海當下,被水母螫到的局部過敏反應,幸好,這名衝浪妹並未出現嚴重過敏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症狀,僅患部感到紅腫、熱痛。
衝浪正妹就醫時,部分水泡破掉變成開放性傷口,且有化膿情況,鍾佩宜提供類固醇塗抹藥物、並給予口服抗組織胺跟止痛藥, 患者2周後水泡逐漸消失。
鍾佩宜表示,水母毒液會傷害皮下組織,表面傷口痊癒後,患部仍出現色素沉澱,患部的皮膚顏色會不同,讓該名正妹憂心不已,她也提醒對方「1到2年內就會完全褪掉,不必擔心留疤。」
衝浪正妹就醫時,左手腕紅腫且起水泡。鍾佩宜醫師提供
坊間傳聞被水母螫後用尿液沖洗,鍾佩宜特別提醒「醫學上不建議。」她說,水母有刺細胞,如果接觸酸鹼值不對或碰到濃度不對的水,會誘發它釋出毒液,反而弄巧成拙,建議以同樣濃度的海水沖洗遭水母咬傷部位,再儘速就醫治療,避免感染加重。
全球最毒「立方水母」與第二毒「僧帽水母」已出現台灣海域!台中榮總毒物科主任毛彥喬指出,「水母中毒」主要是描述遭水母螫傷所造成的中毒反應,全球水母估計約1萬種,其中約1百種對人類有害,分布溫、熱帶海域。
由於全球暖化,水母生長海域變廣,台灣東部、東北角與墾丁、澎湖海域都有水母足跡,且是「立方水母」、「僧帽水母」。
毛彥喬表示,台灣近年遭水母螫傷患者,大多毒性不強,以紅腫熱痛、起水泡為主,但立方水母與僧帽水母毒性較強,數分鐘內就會感到紅腫、灼熱,還會出現明顯超過20公分長的線形纏繞痕跡,以及頭痛,胸痛,腹痛、噁心、焦慮、突發性高血壓、肺水腫,甚至出現呼吸衰竭等全身性致死症狀,應立即送醫搶救。
水母種類繁多,被螫傷時,不一定能判斷出是何種水母螫傷,加上水母刺細胞會殘留在皮膚內無法取出,毛彥喬建議水母螫傷後,先以大量海水沖洗傷口附近的殘餘觸角以及刺絲胞,降低毒性殘留,接著冰敷降低疼痛後盡速就醫,就醫後要長期追蹤並治療6個月以上,追蹤殘留體內刺細胞發炎狀況,直到完全修復為止。
鍾佩宜也提醒民眾到有水母的海域戲水,不管浮潛或深潛,應穿著潛水衣、手套及蛙鞋保護身體皮膚。此外,隨氣溫攀升與疫情逐步解封,到外踏青郊遊旅行也常見隱翅蟲或毛毛蟲等接觸性過敏性的皮膚炎,她建議「如出現呼吸急促等嚴重過敏反應,應立即到大醫院就醫」。
其他如紅腫熱痛、起水泡等過敏反應,建議用清水沖洗患部後,盡速找皮膚專科診所就醫並治療,避免水泡破裂細菌感染風險。
台中一名25歲女子衝浪掉入海中遭水母螫傷,就醫時一片紅腫還起水泡。曾雪蒨攝
收治該名患者的茂盛醫院皮膚科主任鍾佩宜指著患者到院時患部照片,說正妹就醫時左手腕冒出一堆水泡,診斷是衝浪落海當下,被水母螫到的局部過敏反應,幸好,這名衝浪妹並未出現嚴重過敏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症狀,僅患部感到紅腫、熱痛。
衝浪正妹就醫時,部分水泡破掉變成開放性傷口,且有化膿情況,鍾佩宜提供類固醇塗抹藥物、並給予口服抗組織胺跟止痛藥, 患者2周後水泡逐漸消失。
鍾佩宜表示,水母毒液會傷害皮下組織,表面傷口痊癒後,患部仍出現色素沉澱,患部的皮膚顏色會不同,讓該名正妹憂心不已,她也提醒對方「1到2年內就會完全褪掉,不必擔心留疤。」
衝浪正妹就醫時,左手腕紅腫且起水泡。鍾佩宜醫師提供
坊間傳聞被水母螫後用尿液沖洗,鍾佩宜特別提醒「醫學上不建議。」她說,水母有刺細胞,如果接觸酸鹼值不對或碰到濃度不對的水,會誘發它釋出毒液,反而弄巧成拙,建議以同樣濃度的海水沖洗遭水母咬傷部位,再儘速就醫治療,避免感染加重。
全球最毒「立方水母」與第二毒「僧帽水母」已出現台灣海域!台中榮總毒物科主任毛彥喬指出,「水母中毒」主要是描述遭水母螫傷所造成的中毒反應,全球水母估計約1萬種,其中約1百種對人類有害,分布溫、熱帶海域。
由於全球暖化,水母生長海域變廣,台灣東部、東北角與墾丁、澎湖海域都有水母足跡,且是「立方水母」、「僧帽水母」。
毛彥喬表示,台灣近年遭水母螫傷患者,大多毒性不強,以紅腫熱痛、起水泡為主,但立方水母與僧帽水母毒性較強,數分鐘內就會感到紅腫、灼熱,還會出現明顯超過20公分長的線形纏繞痕跡,以及頭痛,胸痛,腹痛、噁心、焦慮、突發性高血壓、肺水腫,甚至出現呼吸衰竭等全身性致死症狀,應立即送醫搶救。
水母種類繁多,被螫傷時,不一定能判斷出是何種水母螫傷,加上水母刺細胞會殘留在皮膚內無法取出,毛彥喬建議水母螫傷後,先以大量海水沖洗傷口附近的殘餘觸角以及刺絲胞,降低毒性殘留,接著冰敷降低疼痛後盡速就醫,就醫後要長期追蹤並治療6個月以上,追蹤殘留體內刺細胞發炎狀況,直到完全修復為止。
鍾佩宜也提醒民眾到有水母的海域戲水,不管浮潛或深潛,應穿著潛水衣、手套及蛙鞋保護身體皮膚。此外,隨氣溫攀升與疫情逐步解封,到外踏青郊遊旅行也常見隱翅蟲或毛毛蟲等接觸性過敏性的皮膚炎,她建議「如出現呼吸急促等嚴重過敏反應,應立即到大醫院就醫」。
其他如紅腫熱痛、起水泡等過敏反應,建議用清水沖洗患部後,盡速找皮膚專科診所就醫並治療,避免水泡破裂細菌感染風險。
新聞來源:
蘋果新聞網其他相關訊息
-
2024.05.09
40歲婦腹藏11公分巨大巧克力囊腫!單孔微創手術切除,備孕計劃喜獲麟兒
-
2024.05.08
淺談小兒腹部超音波檢查